安徽:依托創新戰略聯盟 打造千億元電能質量核心產業集群
電能質量關系到電力系統及電氣設備的安全和效率,關系到生產、生活和國民經濟的總體效益。目前,圍繞電能質量科學監管、電能質量問題治理而出現的電能質量優化產業及其產業集群,市場規模龐大,發展潛力巨大。因此,電能質量產業作為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必將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安徽省電能質量優化產業集群發展迅速
1、產業分布相對集中。目前,全省從事電能質量治理技術并有一定規模的企業約有200家。其中,主要從事過電壓保護的生產企業約130家,從事無功補償技術研發的生產企業約50家,從事中壓開關柜生產和裝配的企業約30家。在這200多家企業中,合肥市擁有140多家,約占70%,其余分布在蕪湖、馬鞍山、蚌埠等地。
2、科研院所研發實力較強。安徽部分高校在電能質量治理研究方面有較好基礎。安徽大學擁有國家批準的教育部電能質量工程研究中心,已形成100多人的電能質量專業研發團隊,在SVG、APF和DVR技術研究方面,成為安徽電能質量研究領域的排頭兵;合肥工業大學電力系統自動化專業實力較強;中科院合肥等離子物理研究所電力電子研究團隊在超大功率IGBT應用方面處于國內外領先地位。
二、安徽省電能質量優化產業存在的問題
1、安徽市場份額相對較小。2012年全球電能質量治理產品銷售收入約為165億美元,同期中國的市場規模約500億元,是全球市場銷售收入的48%左右。安徽電能質量治理產業企業大多成立于2006年前后,出現時間晚,多數尚未形成較大的生產規模,市場占有份額相對較少。省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力爭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產值超過千億元的發展目標。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轉型發展,可以預計未來幾年,安徽省電能質量治理產品市場將保持高速增長,呈現出廣闊的市場發展間。
2、產業發展不平衡。全省能夠同時具備生產和研發能力的企業不足40%,行業內還有近半數生產企業研發水平不高,少數企業甚至沒有研發能力,產業升級和產品技術創新問題亟待解決。
3、核心競爭力有待提高。全省200多從事電能質量監管和治理產品生產的企業,實現規模以上生產的能力企業不足15%。由于稅收優惠、政府補貼、投資融資以及優惠貸款等政策缺位的原因,研發資金缺乏,技術和設備更新緩慢,約80%以上的電能質量企業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同時,由于缺乏行業統籌,存在產品同質化、惡性價格競爭等問題。
4、產業結構不夠優化。安徽2009年1月成立了安徽省電能質量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但長期沒有形成企業戰略聯盟,政府也沒出臺支持電能質量監管和治理產品生產的行業發展規劃。多數電能質量治理產業企業優化升級步伐不夠快,技術層次和產品檔次普遍不夠高,大部分企業還處在價值鏈的低端和產業分工的末端。沒有形成產業企業集群,上下游關聯性產業鏈亟需加強,分工協作、功能完備、競爭有序的產業格局也有待進一步培育。
三、打造電能質量治理核心產業集群園區的建議
1、設立電能質量核心產業集聚園區。合肥是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核心區域,資源、區位優勢明顯,可借鑒溫州樂清“一園六區”模式,在高新區建立集電能質量治理、電網節能環保與智能開關電氣裝備制造為一體的電能質量產業聚集園區,打造千億元電能質量產業集群地。同時,依托省電能質量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吸納規模以上企業和具有研發實力的機構進駐園區,推動形成相關產業上下游一體化、分工協作、功能完備、競爭有序的產業格局。
2、支持重大科研基地建設。整合安徽省及合肥市現有的電能質量監管、電能質量治理技術研發基地、研發團隊力量,依托省電能質量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立機制靈活的電能質量產業技術研究基地。設立專項基金,加大對電能質量治理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投資支持力度,幫助企業突破大的風險,探索建立產、學、研密切合作的創新科研體制、機制。加大技術研發與應用人才的培養力度,制訂中短期培訓計劃,不僅培養高素質的科技領軍人物,而且培養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
3、加強相關配套政策支持。省及合肥市相關部門應實施積極的扶持政策,在土地、稅收、財政投資等方面,盡快出臺相關配套政策措施,推動形成電能質量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鏈。在企業融資、市場開拓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有選擇性地針對五六家研發和生產能力強、銷售規模大的龍頭企業,在資本運作方面給予指導,爭取在5年內培育出五、六家上市公司,真正達到打造千億元產業集群的目標,創立安徽先進技術知名品牌,提升安徽省電能質量治理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安徽省電能質量產業走向全國、走向世界。